董建文教授团队在拓扑超构光栅中的非对称辐射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雷世菁)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物理学院董建文教授团队发现了双层超构光栅具有赝偏振拓扑属性,阐明了连续域束缚态和单向导模共振等拓扑光学模式是两类特殊的赝偏振图像。同时,拓扑保护下的非对称辐射可以被用于相位差连续可调的相干完美吸收。该工作为理解微纳亚波长结构中非对称辐射光学行为的拓扑性质提供了新的视角,有望实现光控和非对称动态调制的新型光子器件,在光电探测、热辐射、micro-LED控光、量子发射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杨建华/屈良鹄/李斌团队开发新方法发现新结构型ncRNA及其调控功能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熊丽娜)人类基因组是由约30 亿个字符组成的遗传“密码本”,决定细胞和个体发育的命运。该“密码本”的98%字符都是具有“暗物质”之称的非编码序列,而且约80%能够转录成为 “暗物质”核糖核酸(RNA)。这些“暗物质”RNA大多数都是不具有帽子结构的RNA(noncapped RNA,napRNA),且普遍作为非编码RNA(ncRNA)在基因表达调控和疾病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高国全团队揭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发展和阿尔兹海默病的关键调控分子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齐炜炜、方珍珍)Kallistatin(KAL),由SERPINA4编码,是主要表达在肝细胞中的分泌蛋白。高国全教授团队长期从事糖尿病、肿瘤代谢与病理性血管新生关键调控分子的机制研究,以往的研究证明了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的KAL水平明显升高,可以激活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导致糖尿病伤口组织的炎症。目前团队在该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
周兴旺团队揭示中药吴茱萸来源的天然产物DeHE靶向激活内质网应激蛋白DDIT3调控肿瘤干细胞治疗胰腺癌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玉琦)胰腺癌主要是胰腺导管腺癌 (PDAC),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消化道肿瘤,被称为癌王,具有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发病隐匿、转移早,预后差的特点,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手段,亟需研究发展新的治疗策略/药物。胰腺癌干细胞是公认的胰腺癌耐药和复发转移的主要诱因。因此,靶向肿瘤干细胞并加以清除是克服胰腺癌化疗耐药并防止癌症复发转移的关键。但迄今为止,临床上尚未有能有效针对胰腺癌肿瘤干细胞的药物。
张东京副教授研究发现雄性交配骚扰可增强昆虫不育技术(SIT)控制伊蚊效果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玉琦)昆虫不育技术(SIT)通过在目标区域持续大量释放经辐照绝育的雄虫,利用它们与野外雌虫交配诱导不育,达到降低目标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害虫种群密度的降低效率与绝育雄虫和野生雄虫的比例直接相关。持续的释放措施会使得区域内绝育雄虫的数量远远大于野生雄虫/雌虫的数量,最终导致严重“不对称”的雄雌比(雄多雌少,即高雄雌比)。事实上,高雄雌比在SIT项目中并不少见,如在SIT控制采采蝇种群的现场试验中,绝育雄蝇与野生雄/雌蝇的比例可高达100:1。
中山医学院王继厂教授团队揭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调控人类胎盘发育与疾病的新机制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玉琦)内源性逆转录病毒起源于外源病毒对远古生命生殖系的侵染,经过数百万年的协同进化,逐渐稳固下来成为宿主基因组的一部分。人类基因组中8%的DNA由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相关序列组成。然而,由于其序列在进化过程中不断累积突变并受缚于宿主基因组的沉默机制,内源性逆转录病毒被认为大多处于“死亡”状态,化作宿主基因组中的“古病毒遗迹”或“垃圾DNA”。近年来,这些“古病毒遗迹”在发育与疾病中的调控作用逐渐引起关注。
中山大学团队报道siAEG-1和多柔比星的共同递送通过玉米蛋白基纳米胶束治疗骨肉瘤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黎明)近日,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黎明教授课题组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王芬副教授课题组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杂志上发表题为“Co-delivery of siAEG-1 and doxorubicin to treat osteosarcoma via nanomicelles for azide−alkyne “click” conjugation of poly(L-lysine) dendrons onto zein”的研究论文 ( 2024,264,13072
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团队全球首次应用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成功阻断端粒融合型环状染色体向子代传递
中大新闻讯(通讯员张婷婷、戴希安、简文杨、张志强)2024年3月19日,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团队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全球首次应用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成功阻断端粒融合型环状染色体向子代传递,现健康宝宝已满百天。这是国际上首次通过改进后的基于链读测序的长片段二代测序技术,成功实现了端粒融合型环状染色体的单体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