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晶晶课题组揭示单细胞水平新机制
中山大学新闻网(通讯员 张玉琦)近日,神经科学中心颜光美、段晶晶课题组首次在体内单细胞水平上揭示了GABAARs与NMDAR之间存在特异性功能耦合,为理解兴奋–抑制平衡提供了全新视角,相关成果发表于《EMBO reports》(《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报告》)。段晶晶副教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
信文君徐婷团队在卒中后肺炎的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玉琦)日前,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信文君教授和徐婷副教授团队联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冯霞教授和暨南大学张吉凤副教授团队经过研究发现,脑卒中后,迷走神经关键调控脑区—下丘脑室旁核(PVN)神经元凋亡,进而导致下游迷走神经背核(DMV)及外周肺脏副交感神经末梢活性降低,最终引起免疫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增多,远程点燃肺部免疫风暴,相关成果发表于《Brain》(《脑》)。
吕万革张弩团队绘制图谱解析风险SNP驱动的促肿瘤机制
中大新闻网讯(康峻鸣)附属第一医院吕万革教授团队联合张弩教授团队系统性绘制胶质瘤功能性增强子互作图谱,解析风险SNP驱动的促肿瘤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ell Biology》(自然-细胞生物学)。
李程远团队发现超年轻白矮星,揭示双星并合快速形成机制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陈裕霞)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李程远教授领导的团队在年仅3500万年星团RSG5中,发现了一颗特殊白矮星RSG5-WD(1.05倍太阳质量,6.5分钟自转,超强磁场≥200MG),首次证实了双星并合快速形成白矮星机制, 9月15日,相关成果发表在国家权威期刊《天体物理快报》。
谢曦蒋乐伦团队发表磁驱动多模态电子导管研究新进展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夏天)近期,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谢曦教授团队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蒋乐伦教授团队研发了一款高柔性、磁驱动、集成多参数生化传感的多模态电子导管,能够微介入弯曲复杂的血管内和体腔,原位实时监测器官局部多种生化指标浓度,从而促进微介入手术的功能化和智能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