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第六医院李孟鸿团队揭秘CSN6如何调控肥胖人群肝细胞癌进展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婷婷、戴希安、简文杨)近日,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病学研究所李孟鸿教授及其合作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2022IF=15.1)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CSN6-SPOP-HMGCS1 Axis Promot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gression via YAP1 Activa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COP9信号小体亚基6 (CSN6) 通过拮抗斑点型POZ蛋白 (SPOP) 泛素连接酶稳定HMGCS1,进而激活YAP1促进肿瘤的生长,为靶向肿瘤代谢异常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颜光美/林园团队新型“可复制型活药”溶瘤病毒M1的药动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大新闻网(通讯员张玉琦)近日,中山医学院颜光美/林园团队系统解析了溶瘤病毒M1作为一种新型“可复制型活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并基于其关键调控机制建立了特异性增效策略。这一发现为开发更安全、更有效的溶瘤病毒治疗方案奠定了基础。该研究成果于2024年3月10日发表在药学领域著名期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上。

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癌多学科团队为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提供治疗新模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婷婷 戴希安 简文杨)2024年4月2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科邓艳红教授、结直肠外科汪建平教授和黄美近主任医师作为主要研究人员牵头开展的“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新辅助化疗对比直接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结肠癌的随机对照III期临床试验(OPTICAL)”研究结果在国际顶级肿瘤学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22 IF:45)在线发表。研究结果显示,术前新辅助化疗能为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带来较高比例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和肿瘤降期率,并能显著提高患者3年生存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新策略。

徐瑞华团队中国肿瘤临床研究领域专题评述获Cell在线发表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陈鋆、赵现廷)2024年3月28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受邀在国际学术权威期刊《细胞》(Cell)发表了题为“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与临床研究:挑战与机遇”的专家评述。

董建文教授团队在拓扑超构光栅中的非对称辐射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雷世菁)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物理学院董建文教授团队发现了双层超构光栅具有赝偏振拓扑属性,阐明了连续域束缚态和单向导模共振等拓扑光学模式是两类特殊的赝偏振图像。同时,拓扑保护下的非对称辐射可以被用于相位差连续可调的相干完美吸收。该工作为理解微纳亚波长结构中非对称辐射光学行为的拓扑性质提供了新的视角,有望实现光控和非对称动态调制的新型光子器件,在光电探测、热辐射、micro-LED控光、量子发射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杨建华/屈良鹄/李斌团队开发新方法发现新结构型ncRNA及其调控功能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熊丽娜)人类基因组是由约30 亿个字符组成的遗传“密码本”,决定细胞和个体发育的命运。该“密码本”的98%字符都是具有“暗物质”之称的非编码序列,而且约80%能够转录成为 “暗物质”核糖核酸(RNA)。这些“暗物质”RNA大多数都是不具有帽子结构的RNA(noncapped RNA,napRNA),且普遍作为非编码RNA(ncRNA)在基因表达调控和疾病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高国全团队揭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发展和阿尔兹海默病的关键调控分子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齐炜炜、方珍珍)Kallistatin(KAL),由SERPINA4编码,是主要表达在肝细胞中的分泌蛋白。高国全教授团队长期从事糖尿病、肿瘤代谢与病理性血管新生关键调控分子的机制研究,以往的研究证明了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的KAL水平明显升高,可以激活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导致糖尿病伤口组织的炎症。目前团队在该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

周兴旺团队揭示中药吴茱萸来源的天然产物DeHE靶向激活内质网应激蛋白DDIT3调控肿瘤干细胞治疗胰腺癌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玉琦)胰腺癌主要是胰腺导管腺癌 (PDAC),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消化道肿瘤,被称为癌王,具有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发病隐匿、转移早,预后差的特点,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手段,亟需研究发展新的治疗策略/药物。胰腺癌干细胞是公认的胰腺癌耐药和复发转移的主要诱因。因此,靶向肿瘤干细胞并加以清除是克服胰腺癌化疗耐药并防止癌症复发转移的关键。但迄今为止,临床上尚未有能有效针对胰腺癌肿瘤干细胞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