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 丨 我校王继厂教授团队揭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调控人类胎盘发育与疾病的新机制

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基因组中存在数以十万计的、被称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元件,这些元件被认为起源于自然界中的逆转录病毒对远古生命的生殖细胞的感染。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对哺乳动物基因组的演化和新表型的产生具有怎样的作用,一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重要科学问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支持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重要器官——胎盘——的形成即与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有关,后者可通过编码类病毒蛋白或提供组织特异性转录调控元件(如增强子、启动子等),促进胎盘发育,然而人们对这些“古病毒遗迹”如何调控这一过程还知之甚少。

中山大学数学学院张家军教授团队揭示增强子-启动子通讯调控转录爆发的基本原理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张家军)基因表达是与三维基因组结构密切相关且受到结构高度调控的过程,表现为不连续的爆发行为。增强子和启动子作为三维染色质结构上主要调节转录爆发的元件,负责时空准确的基因表达,确保细胞功能的正常实现以及帮助细胞命运决策过程。最近的许多实验研究都致力于了解基因组上调控元件之间的长程作用在调节转录爆发动力学中的作用。然而,三维染色质组织(特别是三维增强子-启动子(E-P)空间通讯)是如何随一维时间形成转录爆发模式的机制仍有待阐明。

中山大学阎兴斌教授团队在钾基电化学储能器件领域取得新进展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袁湛楠)由于丰富的钾资源,钾基电化学储能器件在未来大规模储能系统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钾基电化学储能器件可以分为电池型和电容型储能器件。在各种钾基电化学储能器件中,双碳型钾离子混合电容器 (PICs) 和钾双离子电池 (PDIBs) 由于正负极都可以采用碳材料,因此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在这两种类型的储能器件中负极都可以采用具有阳离子的电池型储能行为的碳材料,因此碳材料的类型可以相同。不同的是,PICs和PDIBs的正极分别采用活性炭和石墨类碳材料,导致它们的正极具有相应的电容型和电池型储能机制。

中山大学董建文教授、陈晓东副教授研究团队在拓扑光子晶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雷世菁)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董建文教授、陈晓东副教授研究团队基于合成平移维度,实现了一种片上拓扑光子晶体纳米桥滤波器,其滤波波长在宽波长范围(>300nm)内可调且能保持单波长滤波。该工作展示了合成平移维度在片上滤波器中的应用实例,为其他片上微纳光学器件的设计提供了新方法。

中山大学张黎明教授课题组发表智能生物基水凝胶用于糖尿病伤口愈合的研究进展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王含章)近日,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黎明教授课题组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杂志发表题为“Intelligent biobased hydrogels for diabetic wound healing: A review”的论文 [2024, 484, 149493 (1-30);中科院版工程技术一区期刊]。该研究发表了智能生物基水凝胶用于糖尿病伤口愈合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贺雄雷课题组开发估算祖先细胞群体大小的算法TarCA用于揭示早期细胞命运决定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熊丽娜)在成熟的多细胞生物体内,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群通常源自于一组祖先细胞。细胞群体的谱系多样性是由这些祖细胞的数量决定的,因此估计祖先细胞群体数量是发育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而传统的研究手段主要依赖于组织特异性的启动子介导报告基因的表达,进而对目标细胞群体进行计数。这一类研究手段的可靠性高度依赖于启动子的选择,其中,启动子的组织特异性与时空表达动态都会使估计结果产生偏差。

中山大学徐瑞华、王峰团队原创免疫治疗新方案破局晚期肠癌治疗困境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赵现廷)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且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2020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五。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转移性结肠直肠癌(mCRC)患者,在接受标准治疗化疗±靶向治疗进展后,生存期有限。虽然免疫治疗的出现为微卫星不稳定型或错配修复蛋白缺陷(dMMR/MSI-H)患者带来获益,但对于占比更高(90%以上)的微卫星稳定型/错配修复正常(pMMR/MSS)患者,则无法从免疫单药治疗中获益。近年来,如何破解免疫治疗在pMMR/MSS肠癌中的治疗困局,一直是肠癌治疗中的热门探索方向。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重大创新突破:首次发现肠道细菌介导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并提出抗菌/肠道基因治疗的全新防控方法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唐艳丽)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是一类严重的不可逆致盲疾病,迄今几乎无药可医。其中,CRB1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导致Leber先天性黑矇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因之一。为寻找针对CRB1基因突变相关的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的机制和治疗方法,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等科研单位组织科研人员进行了近10年的科研攻关,于近日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CRB1基因突变导致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样损伤依赖于肠道微生物入侵,肠道中的细菌可通过被破坏的肠道屏障和眼部血视网膜屏障移行至视网膜,从而诱发视网膜炎症和色素变性样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