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领课题组揭示月球背面爱拉托逊纪掩埋撞击坑的地下结构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领)近日,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领副教授团队利用“玉兔二号”月球车搭载的探月雷达数据,首次全方面展示了一个位于月球背面的埋藏撞击坑的地下结构全貌。这项研究为理解月球撞击坑的地下响应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为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撞击年代和撞击物的起源提供了新的限制。相关成果在国际顶级地学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发表。
徐瑞华教授团队创新双免疗法改变结肠癌治疗策略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赵现廷)10月1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领衔的一项1b期临床研究(NCT05890742)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Cancer Cell。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系统评估了信达生物伊匹木单抗N01(IBI310)联合信迪利单抗对比PD-1单药,在局部进展期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缺陷(MSI-H/dMMR)结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高国全杨霞齐炜炜团队从代谢角度揭示阿尔兹海默症认知功能障碍的新调控分子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玉琦) 维持谷氨酸稳态对突触可塑性和认知至关重要。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紊乱会导致慢性兴奋性毒性,这是阿尔茨海默病 (AD) 认知缺陷的关键驱动因素,但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近日,中山大学齐炜炜、高国全、杨霞、李勃兴教授研究发现表明 PEDF 是突触谷氨酸稳态的生理调节剂。靶向PEDF 缺陷引起的神经损伤,可能为开发与谷氨酸诱导的兴奋性毒性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型治疗应用提供新的途径。相关成果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 。
颜光美梁剑开团队鉴定G蛋白偶联受体TPRA1作为溶瘤病毒M1新型受体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玉琦) 溶瘤病毒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策略,能够选择性感染并杀伤肿瘤细胞,同时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展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在这一过程中,病毒受体作为介导病毒入侵的关键分子,不仅决定病毒的组织嗜性和感染效率,也深刻影响溶瘤病毒疗法的靶向性与总体抗肿瘤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