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团队发表城市绿色空间与学龄儿童视力健康的最新成果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普迎琦、鲍文文)近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亚军教授课题组在环境科学领域顶级杂志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发表题为“Urban greenspace and visual acuity in schoolchildren: a larg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China”的最新研究成果。本研究是在前期课题组与多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对我国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预防和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模型对比CA125对卵巢癌(图A-C)、早期卵巢癌(D-F)的诊断效能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王山峰)组织再生是细胞增殖、分化和组织形态形成的协同过程。对于原位组织工程,生物材料需要具有适宜的生物物理与化学信号以促进损伤部位的功能恢复,生物活性信号对原位组织再生过程中的内源性祖细胞、干细胞以及局部组织微环境的响应发挥关键作用。因此,优化细胞对植入生物材料的响应在组织再生至关重要。基底模量已被广泛认为是影响细胞行为和功能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基底模量对于体外细胞行为影响的众多结果尚未系统地与具有更复杂的生物力学、化学和拓扑特征的体内真实微环境相关联。
中大团队等构建卵巢癌诊断人工智能融合模型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赵现廷)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刘继红教授团队,联合南方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合作者团队,在《柳叶刀·数字健康》(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发表了题为《使用实验室检验的人工智能模型准确诊断卵巢癌:一项中国的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大团队在工程化外泌体药物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研究取得新进展 小- 中 大+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邓冠军)2023年12月,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的邓文斌教授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了题为“Engineered Microglia-Exosomes Coated Highly Twisting AIE Photothermal Agents to Efficiently Cross Blood-Brain-Barrier for Mild Photothermal-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Therapy in Glioblastoma”的文章。
中大团队揭示甜菜碱减缓认知障碍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杨志军)2024年1月1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朱惠莲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期刊Redox Biology上发表题为“Betaine alleviates cognitive impairment induced by homocysteine through attenuating NLRP3-mediated microglial pyroptosis in an m6A-YTHDF2-dependent manner”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揭示甜菜碱减缓高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认知障碍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中大团队用冷冻电镜解析杆状病毒AcMNPV的精细三维结构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勤奋)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种双链 DNA 病毒,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因其可以感染昆虫幼虫,所以可被应用于有害昆虫的防控,并已有商业化产品。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也被广泛用于外源基因表达,具有蛋白产量高,可容纳的外源基因片段长,可展示需要翻译后修饰的蛋白等优点。同时,杆状病毒可以用于蛋白展示,充当基因载体用于基因治疗。尽管人们对杆状病毒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但杆状病毒的具体衣壳结构以及绝大多数杆状病毒蛋白的结构都暂未得到解析。
王雪华、刘进教授团队在固态量子光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刘进)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雪华、刘进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超快脉冲激光驱动下的固态二能级辐射子动态共振荧光光谱的实验测量和按需调控。为超快脉冲作用下辐射子的超快时域振荡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为进一步理解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提升量子光源的性能、构建新型光量子态以及实现量子态的超快操控开辟了新的途径。
中大团队在重建历史森林景观格局领域再获新进展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余世孝)近日,城市研究领域、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国际顶级期刊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在线发表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余世孝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文章“Reconstructing historical forest spatial patterns based on CA-AdaBoost-ANN model in northern Guangzhou, China”,这也是余世孝教授课题组在该刊发表的第4篇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