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芳、陈红波团队利用遗传文库高通量筛选技术在肿瘤精准治疗研究领域取得系列新成果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程芳)近期,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的程芳、陈红波教授团队利用CRISPR/Cas9遗传文库筛选平台发现肿瘤细胞调节内源性PD-L1表达的一条新通路,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一个潜力靶点TRAF6,并验证了该靶点的抑制剂硼替佐米对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潜力。
附属第六医院兰平、何真团队揭示克罗恩病“爬行脂肪”形成新机制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刘山青、戴希安、简文杨)11月13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兰平教授、何真主任医师团队在Cell子刊Cell Host and Microbe(IF=20.6)在线发表题为“Microbiota-induced alteration of kynurenine metabolism in macrophages drives formation of creeping fat in Crohn’s disease”的研究论文。
杨华胜教授团队为全球高危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带来新希望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叶慧菁、关家奇、唐艳丽)日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珠江新城院区实验楼召开媒体发布会,介绍其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杨华胜教授团队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钱江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原创临床研究论文,证实了“3个疗程的CEV化疗方案与传统6疗程方案对于高危视网膜母细胞瘤具有相同的疗效”。
靳津团队揭示亚精胺通过抑制一型干扰素表达调控压力诱导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分子机制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丽)近日,Cell metabolism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tress trigger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 through a spermidine-mediated decline in type I interfero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免疫与健康长寿研究中心的靳津团队成果,报道了压力诱导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详细分子机制。
盛璞义、张紫机、彭穗教授团队合作研究成果发表于风湿领域国际顶刊Ann Rheum Dis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章智琦)近日,中山一院关节外科盛璞义教授、张紫机主任医师与精准医学研究院彭穗教授团队合作,在风湿病领域顶级期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影响因子:20.3)上发表研究文章。
欧阳钢锋、王俊慧团队在类芬顿催化体系活性物种的选择性调控及生成方向取得新进展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陈昱昀)单线态氧(1O2)因具有较长的寿命、较宽的pH适应范围、较高的选择性以及对阴阳离子和有机质的高抗性而被广泛应用于水污染治理领域。此前已有报道过一硫酸盐(PMS)可以被有机醌中的C=O基团活化并进一步生成1O2(2SO5·- → 1O2 + 2SO42-),但C=O基团在催化剂表面的分布通常是稀疏且随机的,这种随机性增加了自由基前驱体(SO5·-)在有效相互作用之前被湮灭的可能性,严重阻碍了1O2的高效生成。
陈亚军团队研究揭示城市建成环境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可能存在阈值效应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梁景宏、鲍文文、黄闪)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而儿童体质健康状态与其成人期身心相关疾病密切相关。目前,研究多从个体层面进行探索,若研究能从城市规划层面展开,将有利于提升我们对身心相关疾病预防理论的认识。同时,以城市规划作为空间主动式干预手段,用以改善“致病空间”,营造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人居环境,具有社会成本的经济性,作用效果的长期持久性,公共健康的普惠性等多方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