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凌毅、刘奕志、刘祖国团队证实“笑的训练”对干眼的治疗效果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李晶、唐艳丽)作为最常见的眼病之一,干眼主要表现为眼干、眼涩、异物感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干眼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然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目前,干眼治疗的一线用药为人工泪液,然而,长期使用人工泪液花费高,同时,大量的眼药水瓶亦会对环境造成负担。

柳雁、夏敏团队首次提出中国本土化的可持续健康膳食模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叶炳琪)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饮食习惯的显著转变,饮食对人类健康和资源环境的影响变得愈发突出。不合理膳食是全球疾病负担加剧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每年导致约1100万人过早死亡,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近五分之一。此外,不合理膳食也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全球每年与食品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高达173.18亿吨,占所有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分之一以上。不合理膳食也是淡水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用地退化、酸化污染物排放等严重危害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原因。

徐瑞华团队为全球晚期胃癌患者提供新的靶向治疗方案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文朝阳、陈鋆、赵现廷)2024年9月16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了题为“佐妥昔单抗(Zolbetuximab)治疗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通讯文章,汇总了2项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SPOTLI

毛宗万、夏炜教授团队发现细菌精氨酸激酶的内源激活机制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夏炜)蛋白质的磷酸化是一种由激酶和磷酸酶介导的可逆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rotein 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PTM)过程。这一动态修饰过程在新陈代谢、转录、分化以及细胞间通讯等细胞生命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蛋白激酶在这种调控机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们催化ATP的γ-磷酸向蛋白质底物的氨基酸侧链转移,从而实现关键的磷酸化过程。在众多蛋白激酶当中,McsB是革兰氏阳性菌中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精氨酸磷酸化激酶。其主要参与了细菌蛋白质功能和稳定性的动态调控。

黄辉、周家国教授团队科研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十大心血管基础研究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宋兰桂)日前,中国心脏大会(CHC)2024在北京开幕。

王凯教授课题组在神经形态机器触觉传感器的研究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林锐娜)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显示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王凯教授课题组在应用于机器触觉的神经形态触觉传感器的研究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曾园山教授团队发现一种新颖的神经类组织可在脊髓损伤处重建中继脑源性神经信息的神经通路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玉琦)2024年8月24日,中山大学曾园山团队联合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戈团队在国际期刋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LINGO-1-deficient neural stem cell-derived neural tissueoid showed enhanced retention and neuronal relay in the transected spinal cord的研究成果。

李伟忠、黄蓬、胡寓旻教授团队报道代谢组学AI分析新方法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玉琦)非靶向代谢组学通过全面揭示生物系统内小分子浓度的变化,为疾病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代谢组学研究中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具有高灵敏度、高稳定性、高检测通量等优势。然而,当前针对LC-MS代谢组学数据的分析方法面临着复杂的挑战,包括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和批次效应,以及大量未知代谢物的存在等。解决这些问题对于通过代谢组学手段发现疾病相关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早期预测预警重大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