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劲嵘团队揭示弱视数字疗法过程中的眼轴变化规律

       中大新闻网讯(何蕴思)弱视作为一种普遍的发育性眼病,其标准治疗方案是结合屈光矫正与必要的遮盖疗法(图1)。尽管如此,即使遵守了这一金标准治疗,患者仍可能残留一定程度的视功能损伤。近年来,数字疗法(图2)的兴起为弱视治疗开辟了新的前景,它展现出全面促进视功能恢复的能力。然而,数字疗法的长期影响也引发了关注——其治疗过程中眼球生长的变化规律尚未得到充分探讨。

吕志跃团队揭示天然免疫传感器Zbp1通过调控巨噬细胞炎症表型介导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玉琦)中枢神经系统(CNS)炎症是脑胶质瘤、阿尔兹海默病及脑部感染性疾病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核心病理环节。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AC)首先由中山大学陈心陶教授于1934年发现并命名,是一种专性入侵宿主中枢神经系统的寄生虫,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甚至死亡。当前对于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治疗为常规广谱抗寄生虫药、抗炎、降低颅内压等,治疗效果有限,缺乏特异性靶向治疗,患者常出现不可逆性神经系统损伤。

生态学院储诚进教授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最新成果

       中大新闻网讯 2月12日,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储诚进教授团队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论文,研究显示,白蚁、蚂蚁和蚯蚓等土壤无脊椎动物具有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地和促进作物产量的生态系统功能,对促进全球元素循环、物质降解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研究为应对气候变暖和促进生态修复提供了全新思路。

全球自然指数第一: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高质量科研产出全球领先

       中大新闻网讯 日前,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更新全球最新年度排名,在全球所有以眼科命名的机构和单位中,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健康科学和生命科学两大领域位列第一。       近年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难治眼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干细胞眼科应用、近视防控、眼科人工智能、青光眼防治、眼肿瘤治疗、新药研发等领域取得系列开创性成果。

徐瑞华团队全球首发Claudin 18.2 ADC新药临床研究结果

       中大新闻网讯(赵现廷)2025年1月6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肿瘤学期刊《柳叶刀ž肿瘤》(The Lancet Oncology)上公布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研究:靶向Claudin 18.2的抗体偶联药物(CMG901)治疗晚期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

李华斌教授团队发现微塑料/纳塑料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及膳食天然产物的保护作用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成瑾)近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华斌教授团队在国际食品顶级期刊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题为“Potentially harmful effects of micro-/nanoplastics on humans as well as protective actions of dietary natural products”的综述性文章。

李琳琳教授课题组在海域地震滑坡与陆上地震滑坡的对比分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杜朋、李琳琳)地震是引发海底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底地震滑坡不仅会破坏海底基础设施,还可能引发局地异常海啸,对沿岸社区构成严重威胁。然而,由于海底地震滑坡发生在水下,直接观测和调查难度极大,科学界对其特性及触发机制的认识相较于地震引发的陆地滑坡仍然十分有限。为了深化对地震诱发海底滑坡的整体认识,有必要从统一框架下对海底滑坡和陆地滑坡进行对比研究,但目前对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与相似性仍知之甚少。

附属第三医院制剂“岗梅感冒颗粒”荣获广东省医疗机构制剂“岭南名方”入围品种

       中大新闻网(通讯员罗霞)日前,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召开广东省医疗机构制剂“岭南名方”终选专家评选活动,附属第三医院制剂“岗梅感冒颗粒”荣获广东省医疗机构制剂“岭南名方”入围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