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团队发现核膜蛋白促进黄病毒复制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萍)黄病毒包括登革病毒(DENV)、寨卡病毒(ZIKV)和日本脑炎病毒(JEV)等,大多通过蚊媒传播,是目前流行范围最为广泛、感染人数最多的传染病之一,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巨大威胁。黄病毒的感染不仅引起轻微的、自限性疾病(如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还与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如新生儿小头畸形、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然而,目前临床上仍无针对性药物。

研究揭示巨噬细胞受体Sirpα调控肿瘤免疫逃逸的新机制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陈俊)恶性肿瘤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的复杂性限制了各种常规疗法的效果。目前多种PD-1/PD-L1免疫抑制剂虽然在部分晚期癌症患者中取得显著疗效,但对大多数实体瘤的治疗效果仍然有限,可能与实体瘤TIME中T细胞浸润较少而富含免疫抑制性髓系细胞有关。CD47-Sirpα信号通路(也被称为“别吃我”信号和吞噬检查点)是巨噬细胞上非常有潜力的免疫治疗靶点。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CD47单克隆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需要吞噬信号SLAMF7,而大部分实体肿瘤不表达该信号(Chen J., et al. Nature, 2017)。

研究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精准治疗提供新思路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章智琦)1月2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赵继军副主任医师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杨克礼教授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刘博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Cyclical palmitoylation regulates TLR9 signalling and systemic autoimmunity in mice”的重要研究成果,首次从棕榈酰化循环调控的角度揭示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中大团队构建高度模拟患者的肿瘤类器官模型进行“替身试药”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章智琦)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许丽霞副主任医师与附属第一医院精准医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于君教授及李晓星研究员合作在Cell Reports Medicine上发表了研究成果“Personalized drug screening in patient-derived organoids of biliary tract cancer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成功构建了大规模的来源于胆道系统肿瘤(BTC)患者肿瘤组织的类器官生物库,进行有效的化疗药物筛选,揭示了人源性胆道系统肿瘤类器官对不同药物反应的特征。

中大团队发现贝伐单抗可减缓早期阿尔茨海默病进程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叶小菁、林伟杰)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痴呆最常见形式,其特点是认知功能的进行性和不可逆转性的衰退。据统计,全球平均每3秒就新增一名AD患者,我国AD患者数量高达980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开发有效方案预防和治疗AD变得尤为紧迫。

科研进展 | 人类的四肢到底是如何长出的?中大科学家给出了答案

一只蝾螈如果失去四肢,它能够重生出全新的四肢,如果能让人体也具有这种再生能力,将在医学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想要破解人体如何再生四肢,或许可以从如何发育出四肢入手 近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张宏波教授课题组在《自然》杂志(Nature)发表论文发布了首个人类肢体发育单细胞时空图谱解析了胎儿四肢的细胞演变路径和细胞空间位置决定过程 

研究揭示暖季臭氧和热浪复合暴露协同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许瑞君)作为夏季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地面臭氧(O3)主要由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经过光化学反应转化而形成,是造成我国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持续高温为特征的热浪事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呈现出频次高、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由于具有相近的气象驱动因素,O3污染和热浪事件时常伴随出现。尽管已有较多证据提示O3和热浪暴露均与心血管健康有关,但两种因素复合暴露下的健康风险特征尚不明确。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胃癌多学科团队发表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最新成果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赵现廷、郑敏珊)2024年1月2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王峰、周志伟、袁庶强团队牵头开展的II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NEOSUMMIT-01最终结果于国际权威医学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在线发表。该研究将为建立局部进展期胃癌围术期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新策略提供重要循证医学证据。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为王峰教授、徐瑞华教授和周志伟教授,共同第一作者为袁庶强副主任医师、聂润聪主治医师、金颖副主任医师、梁成才主治医师、李元方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