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铭/何学敏课题组发布关于GLP-1RA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新机制的研究成果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何学敏、文思颖、唐喜香)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重要微血管并发症,也是首要致盲性眼病,全球发病率高达22.27%。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针对DR中晚期,临床上尚无有效的药物用于长期预防和早期治疗。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s)是近年来治疗糖尿病的“明星”药物,但对于DR患者应用GLP-1 RAs这类药物尚存在很大争议。
蔡莉副教授课题组揭示孕期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调节PM2.5暴露与儿童过敏性鼻炎发生风险的相关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蔡莉)近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蔡莉副教授课题组在环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题目为“The associations of prenatal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its chemical compon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in children and the modification effect of polyunsaturated fatt
中山大学何裕隆张常华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有望破解肿瘤放化疗耐药百年难题
通讯员(蔡楠、樊雨晴、冯贤哲)7月3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何裕隆、张常华教授团队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解开肿瘤糖代谢和耐药机制百年谜题。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种DNA修复蛋白NBS1乳酸化修饰在肿瘤化疗耐药中的关键调控作用,并创新性提出通过靶向抑制NBS1蛋白的乳酸化修饰或调控乳酸代谢通路,可以有效逆转化疗耐药。
中山大学杨建荣/田国宝/陈小舒团队提出抗生素耐药的可逆性评估方法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玉琦)抗生素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生物医学成就之一。然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促使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快速演化。每年死于AMR相关疾病的人数高达数百万。开发新型抗生素是目前应对AMR的普遍策略,但新型抗生素研发周期长、难度大,因而亟需寻找新方法以遏制抗生素耐药性。耐药性的出现和传播是自然选择的过程,细菌面对逆境(如抗生素压力)往往通过牺牲一部分适应性(Fitness)来获得适应逆境的生存能力。一旦脱离逆境,这些适应性较低的菌株克隆容易被其他优势群体所取代。
杨国伟与柯卓锋教授团队提出激光制造清洁能源新技术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闫波)能源转化技术是现代科学和工程的重要研究方向,科学家们探索新型催化化学方法来实现能源化学物质的转化,如光催化、电催化等。然而,这些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催化化学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距离工业化还有一定距离。那么,能否超越催化化学,开辟一条全新的能源转化途径呢?
中山大学李朝晖教授、沈乐成教授团队荣获2023年度中国光学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奖(Light10)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林锐娜)6月18日至20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光日”组委会、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中国光学学会、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光子学会与中国科学报社联合主办,Light学术出版中心、科学网、iCANX承办的Light Conference 2024在长春东北亚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开幕。来自中山大学广东省光电信息处理芯片与系统重点实验室的李朝晖教授研究团队荣获2023中国光学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奖(Light10)。
张力教授团队为肺癌患者带来免疫治疗新方案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郑敏珊)2024年5月31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牵头开展的III期HARMONi-A(AK112-301)研究期中分析结果,被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收录为口头报告,由张力教授在ASCO会上作口头报告。研究结果同步在国际顶尖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在线发表。本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共同第一作者包括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方文峰教授、赵媛媛主任医师、黄岩主任医师等。
邱伟/汤常永团队解析多发性硬化(MS)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宋延娜)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脱髓鞘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感觉、认知和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超过50%的MS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伤。然而,目前的疾病修正治疗(disease modifying therapy, DMT)对MS患者的认知损伤改善有限。因此,深入研究MS认知功能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进而延缓MS认知功能的下降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