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刚课题组揭示活动褶皱在大型逆冲地震破裂终止中的作用
发布人:谌骏逸
发布日期:2025-10-09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龙伟旺)9月21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志刚副教授团队联合中石油勘探院西北分院、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艾米利亚大学,在大型逆冲地震破裂终止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学领域的国际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准确评估活动断层的潜在破裂长度和震级至关重要,因此确定地震破裂终止机制十分关键。然而,大型逆冲地震的破裂往往并非简单受断层阶步或分支控制,仅依赖断层几何难以全面解释,这也限制了汇聚带地区的地震风险评估。
本研究聚焦1906年北天山玛纳斯M 8.0地震。该地震成核于准噶尔南缘逆冲断层约20 km深处,但其东端破裂终止位置并无明显断层几何或岩性差异,因此破裂终止机制长期存在疑问。研究团队以小独山背斜为对象,结合高精度地形、二维地震剖面、野外调查和地震目录,认为小独山背斜是一个正在形成的独立活动褶皱,而非吐谷鲁背斜的延伸,玛纳斯地震向东终止并非源于断层几何复杂性,小独山活动褶皱与地震终止可能是“chicken or egg”的关系,提出大型逆冲地震破裂终止不仅受控于断层自身几何特征,还可能受到外部构造阻挡的影响等结论。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龙伟旺,通讯作者为李志刚副教授,合作者包括张培震院士、王伟涛教授,以及Rafael Almeida教授、Giovanni Camanni教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