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丨我校徐瑞华教授团队为晚期胃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恶性肿瘤,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全身系统性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等,然而,传统的化疗药物在晚期胃癌中的疗效已到瓶颈期,晚期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1年左右,难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近年来,以PD-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中初获成效,为晚期胃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2018年,我校徐瑞华教授团队牵头开展一项名为“RATIONALE-305”的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PD-1抗体药物替雷利珠单抗联合传统化疗药物作为治疗方案,探索这一全新方案的疗效。
2018年12月13日至2023年2月28日,该研究在中国、韩国、日本,以及欧洲和北美洲共146家医疗机构开展。研究共纳入997例患者,其中近半数来自中国以外。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或安慰剂联合化疗。
研究结果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相较安慰剂联合化疗可以显著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在所有随机的受试者中,免疫联合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相比,中位总生存期从12.9个月提升至15个月。该研究还证实,腹膜转移的晚期胃癌患者同样能从该免疫联合化疗中获益。
上述研究成果以“Tisle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versus placebo plus chemotherapy as first line treatment for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oesophageal junction adenocarcinoma: RATIONALE-305 randomised, double blind, phase 3 trial”为题,于2024年5月2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这项研究不但为晚期胃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有望助力我国自主研发的肿瘤免疫药物进入国际市场,造福全球晚期胃癌患者。

研究者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医学博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院院长、研究所所长,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委会首届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肠癌专委会主任委员,《Cancer Communications》主编,研究生教材《肿瘤学》主编,本科生教材《临床肿瘤学》主编。
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JAMA、The BMJ、Cell、Nature Medicine、Nature Materials、Cancer Cell、Lancet Oncology等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连续2年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连续6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及CSCO年度成就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粤百杰人才培养工程、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人才项目。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医师、主诊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四项,主持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自然面上等科研基金10项,在The BMJ、JAMA Oncol等杂志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80余篇。
论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