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5项科技成果获得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发布人:科学研究院

       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今天在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公布,我校共获得25项奖励。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7项,包括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奖8项。获奖总数、一等奖、二等奖获奖数均列各申报单位之首。

       中山医学院项鹏教授牵头完成的《间充质干细胞功能特性、治疗机理与临床转化的系列研究》项目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鹏教授研究团队聚焦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治疗机理与精准治疗,系统解析了MSC的分子标志、发育谱系与功能特性,发现了适合不同组织损伤修复的MSC功能亚群;揭示了MSC多维度、多靶点的损伤修复机制,建立了MSC精准靶向治疗新策略;证明了MSC治疗移植排斥疾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发现其治疗有效的关键靶点。研究成果为发现MSC功能亚群、揭示MSC治疗机理、精准选择适应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前景。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陈曾平教授团队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庄宏成团队合作,牵头完成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无线网络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移动通信系统的驱动力在于用户体验和网络性能及成本的不断优化。针对系统自适应优化技术解决驱动力但难以保障用户体验和网络稳定的难题,项目提出了层次智能化网络架构,并在该架构下首创基于网络状态认知和参数空间研究的多用例多目标联合优化方法,解决了网络稳定性问题;首创端管智能协同系列方案,实现了全场景的用户体验;提出层次配置和自适应信道编解码方法,分别降低整网能耗和设备成本。提出的智能感知系列方案,为动态配置和端管智能协同提供了决策依据。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52项,10项提案被3GPP标准采纳,创新成果在移动终端、无线基站等无线产品实现规模商用,2018年至2020年新增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带来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人工智能学院印鉴教授牵头完成的《多模态数据融合与分析处理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海量数据隐含着巨大价值,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项目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海量多模态数据融合与分析处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取得了以下主要创新成果:提出数据拼图概念,并基于数据拼图,提出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有关新理论与方法,有效解决了多模态数据的全方位认知与融合问题;提出一系列基于增量大数据的新型数据分析与挖掘方法,大幅提升了多模态数据分析的质量与效率;构建基于人工智能赋能的多模态数据管理架构并研发了相关支撑算法,实现了可移植、可定制的高效数据管理框架与技术体系。项目成果在“公共交通”、“智能安防”、“智慧政务”等行业落地,也在疫情防控领域、粤东西北等地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中山医学院成建定教授牵头完成的《不明原因猝死的分子病因系列发现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青壮年不明原因猝死综合征(SUNDS)病因不明,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项目阐明了中国人SUNDS流行现况、危险因素及若干形态学特征,首次建立了SUNDS分子病变谱,实现了部分SUNDS精准分子病因诊断,解析了SUNDS发生的一系列新机制,拓展完善了猝死机制的功能学诊断技术体系。代表性成果发表于专业主流学术期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出版学术专著。成果应用于不明原因猝死相关命案的法医学精准死因鉴定,在部分疑难复杂、社会影响重大案件的鉴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果还被应用于临床猝死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和危险分层,挽救了家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生命;项目在促进依法治国、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类健康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牵头完成的《鼻咽癌综合诊疗方案的创立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围绕广东高发的鼻咽癌,开展原创性研究取得如下成果:提出准确的临床分期诊断新标准和联合分子指标的预后预测系统,将预测准确性提高了18%,能够筛选出高风险患者,避免了30%患者的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首创可量化、导航式的“减少下半颈和颌下区照射”个体化放射治疗新技术,显著降低了甲状腺功能减退和严重口干等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创立高效、低毒的中晚期鼻咽癌放疗前“吉西他滨+顺铂双药”新方案,生存率提高了8%,严重毒副作用降低了10%,成为全世界首选的治疗方案。项目通过制定指南、编写教科书及主办国内外会议进行推广,在北京协和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301)等国内132家(包括港澳台)和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法国Gustave-Roussy癌症中心等国外19家知名医院推广应用,受益患者达4.5万人/年。

       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教授牵头完成的《无缺血器官移植的发明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器官缺血损伤是影响移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何晓顺团队研制出全球首台体外多器官维护系统,为离体器官供血供氧,并全面革新移植手术方式,国际首创无缺血移植技术,术后肝损伤指标ALT较传统技术降低77.7%,缺血损伤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1年生存率提高了9.8%。相继开展国际首例无缺血肾脏移植术、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术。世界移植协会主席等认为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是器官移植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器官移植将进入‘热移植’时代”。

       孙逸仙纪念医院林天歆教授牵头完成的《膀胱癌微创精准诊疗体系建立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林天歆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膀胱癌精准诊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研发尿液无创诊断膀胱癌新技术,实现早诊、复发监测和术前危险度分层,已转化应用于临床;建立膀胱癌术前精准肿瘤分期体系,准确预判淋巴转移和肌层浸润,指导手术切除范围;建立膀胱癌微创精准治疗整体方案,研发国产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提高我国膀胱癌微创手术水平;制定膀胱癌药物治疗的“中国方案”,发现转移耐药的新治疗靶点。上述成果被《中国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采纳。国内30多个省市6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该膀胱癌技术体系,全方位提升我国膀胱癌精准诊疗水平,显著提高膀胱癌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是广东省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项,代表广东省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2021年度全省共评选出广东省科学技术奖180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48项、二等奖125项,科技合作奖4人。

 

 

我校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项目清单

项目名称

奖励类别

奖励等级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主持或参加

二级单位

间充质干细胞功能特性、治疗机理与临床转化的系列研究

广东省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项  鹏 李伟强

陈小湧 姜美花

汪建成 彭延文

王  涛 王茂生

黄玮俊 张小然

任  杰

主持

中山医学院

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无线网络关键技术及应用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中山大学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庄宏成 陈曾平

王昭诚 何小祥

罗志勇 张洁涛

刘星成 沈  晖

陈  立 张  琳

廖庆敏

主持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多模态数据融合与分析处理技术及应用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中山大学

佳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通达汽车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数字广东网络建设有限公司

广东工业大学

广州大学

广东恒电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印  鉴 赖韩江

邢映彪 冯琰一

李恒白 陈平华

高  鹰 高  静

纪庆革 吴  迪

吴维刚 潘  炎

刘  威 王培森

曾旺环

主持

人工智能学院

不明原因猝死的分子病因系列发现及其应用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中山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成建定 胡丙杰

唐双柏 陈艺莉

彭龙云 赵乾皓

黄  雷 张立勇

黄二文 吴秋萍

郑晶晶 郑  大

周  南 殷  坤

毛丹蜜

主持

中山医学院

鼻咽癌综合诊疗方案的创立与临床应用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马  骏 孙  颖

柳  娜 张  媛

陈雨沛 刘  需

唐玲珑 李文斐

黎映琴 陈  磊

谢方云 莫浩元

郭  蕊 周冠群

杜晓京

主持

肿瘤防治中心

无缺血器官移植的发明与临床应用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

奇点医疗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何晓顺 郭志勇

王长希 崔  隽

赵  强 鞠卫强

王东平 朱晓峰

陈国栋 陈茂根

邱  江 李冶夫

黄俊琪 胡安斌

唐云华

主持

附属第一医院

膀胱癌微创精准诊疗体系建立与推广应用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广州市基准医疗有限责任公司

深圳市精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林天歆 黄  健

陈  旭 何  旺

吴少旭 陈长昊

李锴文 王  博

郭元杰 王建辰

郑俊炯 于  浩

谢锐辉 钟文龙

李  霞

主持

孙逸仙纪念医院

拉胀材料的力学行为机理和增强机制

广东省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胡玲玲 富明慧

主持

航空航天学院

植物逆境响应的膜脂重塑与分子调控机理

广东省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肖  仕 姚  楠

谢丽娟 李  俭

陈琴芳 毕方铖

俞陆军 尹  健

齐  华 周  颖

主持

生命科学学院

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机制及纳米靶向治疗应用研究

广东省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姚燕丹 姚和瑞

胡  海 许小丁

罗曼莉 黄松音

李  铨 梁  石

陈  阳

主持

孙逸仙纪念医院

新型含氮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识别、生成及控制机制

广东省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杨  欣 王  超

甘文慧 胡洪营

商  启

主持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方暴雨洪涝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中山大学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广州建通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大学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王先伟 杨  跃

黄华兵 王高丹

李秋萍 潘璀林

吴端松 刘  斌

毛善君 管增伦

主持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复发鼻咽癌综合治疗的临床应用系列研究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韩  非 王晓慧

田允铭 陈春燕

赵  充 王汉渝

卢泰祥 刘  帅

主持

肿瘤防治中心

肝脏移植围术期急性肺损伤发生机制及肺保护策略研究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黑子清 姚伟锋

罗刚健 葛  缅

原冬冬 黎尚荣

周少丽 蔡  珺

刘德昭 李晓芸

主持

附属第三医院

鼻部慢性炎症的分子机制及精准诊疗策略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张革化 杨钦泰

常利红 吴喜福

吴庆武 陈晓红

郑  瑞 李  霞

黄雪琨 李  源

主持

附属第三医院

功能导向的下颌多组织“保存—重建—康复”新策略的建立与应用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四川大学

广州弥德科技有限公司

廖贵清 梁玉洁

李忠明 周建英

郑广森 李  翔

王  琳 徐家壮

杨  乐 杨子楠

主持

附属口腔医院

电子废物有毒有价组分绿色解离、分离、高值转化关键技术与装备

广东省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阮菊俊 王鹏程

黄  哲 邓梅玲

秦保家 唐志波

朱  洁 刘国祥

林  觅 姚梓淳

主持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气候变化和下垫面改变对水资源的调控机理研究

广东省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周国逸 周  平

闫俊华 陈修治

刘效东 刘智勇

苏泳娴 张倩媚

参加

土木工程学院

缺血性肠损伤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肠保护新策略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南方医科大学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克玄 李  偲

张旭宇 邓  凡

刘卫锋 胡敬娟

陈晓东 张喜洋

周柏伟 李振略

参加

附属第一医院

大气环境污染暴 露与健康风险监 测的关键技术及 应用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广东中联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于云江 董光辉

彭晓武 陶  俊

陈  达 马社霞

向明灯 郑  晶

任明忠 胡国成

刘立鹏 蓝文宣

张智胜 陈希超

张毅强

参加

公共卫生学院

面向空天地一体 化的卫星通信关 键技术及应用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广州程星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中山大学

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贾鹏程 陈  翔

高时汉 龚  杰

李华龙 李文裕

宋小伟 胡俊祥

陈崇森 王全振

参加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可靠多模态感知 与数据融合的云 安全关键技术研 发及应用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明软件有限公司

中山大学

广东泰迪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赵慧民 任金昌

林  凡 王进宏

梁  鹏 李伟键

赖  涛 杨  峰

倪江群 邹梦良

参加

计算机学院

管式等离子体增 强化学气相沉积 系列设备关键技 术创新及产业化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深圳市捷佳伟创新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中山大学

李时俊 余  仲

张  勇 沈  辉

王晨光 罗伟斌

李国庆 罗之华

梁宗存 肖岳南

参加

物理学院

海洋低温新型酶 制剂在洗涤剂中 的研究与应用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山大学

立白日化有限公司

张利萍 王  俊

李  刚 邱振名

黄  亮 孙宜恒

杨作毅 浦  敏

参加

生命科学学院

改善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治疗体系构建及推广应用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刘风华 杨冬梓

张曦倩 农璎琦

朱秀兰 许 虹

黄倩文 翁慧男

潘 萍 吴远菲

参加

孙逸仙纪念医院

通讯员:廖思媚

终    审:程   晓